同治是怎么死的?可以说是风流死的

丫丫 浏览
同治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,同治在去西苑之后,突然得了感冒,从此一病不起,原先预备召见的人都不见了。三十日,他突然头眩目涨,浑身发冷,胸痛烦闷,脸上出现了红疹。下午,急传太医院院判李德立和御医庄守和前来诊脉。


两宫太后听说后也着了慌,急忙赶到养心殿。只见同治帝两颊潮红,瘦如钻偻,人心酸欲泪。两名御医在龙床前轮流给同治帝切脉,但两人忙乎了半天,也没有诊出同治帝所患到底是何病症。他们知道同治患有梅毒,但何以发病这般凶猛?毒气如此之盛?

让他们感到茫然,两人切完脉后,低语商量了一会儿,也没有拿定主意。这时,性急的慈禧有些不耐烦了,问道:“皇上到底患了什么病?”

李德立惶恐地回禀:“皇上脉息浮数而细,系风瘟团索,阴气不足,不能外透之症”。慈禧听了他这一大套专业辞汇,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。她是个喜欢干胎利落,当断即断的女人。于是,她便根据自己知道的一点医药常识,试探,著作了个判断:“我看像是出天花?!”

听了慈禧这句话,两位太医来置可否,立即写下了脉案,并开了一副益阳清解的方剂,让皇上避风调理。当然,在脉案中并未明定病症为天花,只是含糊地写了“发热头眩”、“皮肤发出疹形未透,有时气堵作绝”等病症,这既可看作天花

更可以看作是麻疹,反正是没有做出最后的诊断。同治帝在吃了由小生地、元参、牛劳予、葛根、荆芥、麦冬、溢银花、连翘积壳、甘草、川郁金等十一味药配伍,以芦根五把作药引子的益阳清解饮后,第天果然全身发出了花疹,尤其在头部和脖子上生出密密麻麻的紫色疮疹。



下午四多,两位御医终于做出诊断,在脉案中明确诊定同治的病症“系天花二朝之喜”。 按中医理论,出痘有“逆”、“顺”两种病症。如果颗痘一开始出得齐,痘内浆汁饱满,并由嫩红变为淡黄者,属于腰症,少有生命危险。如果痘颗出得不齐,灌浆顶平或塌陷,色呈现紫晦者,便是逆症。

同治帝圣体内百毒积蓄,湿热毒计过盛,毒气先在头面和颈部爆发出来,痘粒出奇地密集,痘内颜色紫滞,同时伴有咽癌作呕,身颤口干,便秘溺赤等内症。这些病症用中医的话来说,便是“蒙头盖面,锁项咽关”,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症状。

御医诊断为“由气血为毒滞钢所致,症界于险”,是一种逆症天花。十一月初二日,清廷正式发布皇上遇有“天花之喜”的消息,让大臣们身着蟒袍补褂,上朝贺喜。这天,翁同稣等大臣入宫后,立即托近传给皇上请安,送天喜,易花衣,都在胸前褂了一小条红线。

从这天起,群臣递折子皆用黄面花里,上朝穿花衣补褂,家家供痘母娘娘,向皇上递如意贺喜。一时满朝上下,就像遇到婚寿喜庆那样,一派色彩缤纷的景象。但同治帝本人却仍然遭受病痛的折磨。

稠密连络的痘颗虽然陆续表出,但病情也在恶化,除原有病症外,又感到腰疼胸堵,大使四日未行,觉得满腔浓臭,似乎内脏都化作脓汁了,直想呕吐。但咽喉疼痛难忍,怎么也吐不出来。御医们诊断为“此由毒滞熏蒸肺胃,阴分不足所致”。于是,他们在上午十一点给同治帝服了一剂“利咽化滞汤”。服药后经过一个时辰,下午一点多,皇上便“形色渐润,胃口渐开”。

到下午三点多,四天未行的大便终于通行,闯过了“重险”大关。在此后的五天里,经御医精心调治,皇上病症逐渐减轻。十一月初三那天痘颗渐长,紫滞稍化,胸堵烦吐的症状消退。初四日诸症皆退,眠膳皆安。初五日痘颗顶陷渐起,已有放白的势头,御医们诊断已有“凶险渐化为平之象”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